作者:司馬遷|朝代:漢
〈項羽本紀贊〉原文:
太史公曰:吾聞之周生曰:“舜目蓋重瞳子。”又聞項羽亦重瞳子。羽豈其苗裔邪?何興之暴也?夫秦失其政,陳涉首難,豪傑蜂起,相與並爭,不可勝數。然羽非有尺寸,乘勢起隴畝之中,三年,遂將五諸侯滅秦,分裂天下而封王侯,政由羽出,號爲霸王,位雖不終,近古以來,未嘗有也。及羽背關懷楚,放逐義帝而自立,怨王侯叛己,難矣。自矜功伐,奮其私智,而不師古,謂霸王之業,欲以力征經營天下,五年,卒亡其國,身死東城,尚不覺寤,而不自責,過矣。乃引“天亡我,非用兵之罪也”,豈不謬哉!
語譯:
太史公說:我聽說周生(儒者周青臣)說:「舜的眼睛是重瞳(雙瞳孔)。」
又聽說項羽也有重瞳,難道他是舜的後裔嗎?可他的興起竟如此殘暴呢?
當年秦朝失去民心,陳勝首先揭竿而起,各地英雄群起爭奪天下,數不勝數。然而,項羽當時沒有半點基業,卻能夠乘亂世之勢,從田間小卒崛起,用短短三年時間,便率領五國諸侯聯軍滅亡秦朝,分裂天下,封立王侯,權力完全掌控在他手中,自稱「霸王」。雖然他最後沒有成功稱帝,但從古至今,這樣的成就從未有過。
可是,當他背棄關中,返回楚地,又放逐義帝(懷王),自立為王,最後導致王侯對他心生怨恨,紛紛叛離他,這就很難了。他太過自負於自己的功績,只憑個人聰明行事,不肯學習歷史的經驗。他認為**「霸王之業」只要憑武力就能統治天下**,結果五年間,國家終究滅亡,他自己也死在東城。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,他仍然不覺悟自己的錯誤,也不反思自身的過失,這實在太荒唐了!
他臨死前竟說:「是上天要滅亡我,這不是用兵的錯!」這難道不是極大的荒謬嗎?
〈孔子世家贊〉原文:
語譯:
太史公說:《詩經》中有句話:「高山令人仰望,正道值得效法。」雖然我無法真正達到那樣的境界,但內心仍然嚮往著它。我讀孔子的著作,便能想像他的為人風範。當我到達魯國,參觀孔子的廟堂,觀看他當年的車服、禮器,見到學者們按時在孔子家中學習禮法,我內心充滿敬意,久久不願離去。天下間的君王、賢人雖然很多,在世時受到尊崇,但死後往往就被遺忘了。然而孔子雖然只是平民,他的學說卻流傳了十幾代,學者們都尊奉他為師。從天子到諸侯,凡是研究《六藝》(詩、書、禮、樂、易、春秋)的人,都以孔子的學說為標準,這可以說是「至聖」了!
〈滑稽列傳〉原文:
淳于髡者,齊之贅婿也。長不滿七尺,滑稽多辯,數使諸侯,未嘗屈辱。齊威王之時喜隱,好為淫樂長夜之飲,沉湎不治,委政卿大夫。百官荒亂,諸侯并侵,國且危亡,在於旦暮,左右莫敢諫。淳于髡說之以隱,曰:「國中有大鳥,止王之庭,三年不蜚,又不鳴。王知此鳥何也?」王曰:「此鳥不飛則已,一飛沖天;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。」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,賞一人,誅一人,奮兵而出。諸侯振驚,皆還齊侵地。威行三十六年。語在田完世家中
語譯:
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名贅婿(指入贅到妻子家中的男子)。他的身高不到七尺,但幽默機智,善於辯論。他曾多次被派往諸侯國出使,卻從未受過屈辱。
齊威王在位時,沉迷於隱逸生活,喜愛享樂、通宵飲酒,整日酗酒,不理政事,把國家大事都交給大臣們處理。由於朝政混亂,齊國的官員們也變得怠惰,而諸侯們紛紛趁機入侵齊國,國家危在旦夕。然而,身邊的臣子們卻沒有人敢進諫。
淳于髡於是用隱喻的方式對齊威王進諫,對他說:「國中有一隻大鳥,停在大王的庭院裡,三年不飛,也不鳴叫。大王可知道這隻鳥是什麼意思嗎?」
齊威王聽後,回答說:「這隻鳥若是不飛則已,一旦飛起,必將沖天而上;若是不鳴則已,一旦鳴叫,必將震驚四方!」
於是,齊威王開始親自主持政事,召集全國七十二名縣令,賞罰分明,獎勵有功之人,懲治貪腐之臣,並且親自率軍出征。諸侯們看到齊威王開始振作,驚恐萬分,紛紛歸還侵占的齊國土地。
從此,齊威王的威信傳遍天下,統治了三十六年。
這段史事詳細記載在田完世家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