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司馬遷|朝代:漢
第一段原文:
釋之為廷尉。
第一段語譯:
張釋之擔任廷尉
第二段原文:
上行,出中渭橋,有一人從橋下走出,乘輿馬驚。於是使騎捕,屬之廷尉。
第二段語譯:
漢文帝出巡,走到中渭橋時,有一人從橋下突然走出來,使御駕的馬受驚。文帝便派人捉拿此人,交由廷尉處理。
第三段原文:
釋之治問。曰:「縣人來,聞蹕,匿橋下。久之,以為行已過,即出,見乘輿車騎即走耳。」廷尉奏當:一人犯蹕,當罰金。
第三段語譯:
張釋之審問後,當事人表示:「我是縣裡來的人,聽到天子出行的呼喊聲,便躲到橋下。等了很久,以為隊伍走完了才出來,沒想到看到御駕車騎,嚇得就跑。」張釋之依律上奏:「此人妨礙天子行進,依法應處罰金。」
第四段原文:
文帝怒曰:「此人親驚吾馬,吾馬賴柔和,令他馬,固不敗傷我乎?而廷尉乃當之罰金!」釋之曰:「法者,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。今法如此而更重之,是法不信於民也。
第四段語譯:
文帝聽後大怒,說:「這人直接驚嚇我的馬,幸虧我的馬性子溫馴;若是別匹馬,恐怕早就害我受傷了!你竟然只判罰金!」張釋之答道:「法律是陛下與天下百姓共同遵守的。如果法律明明定的是罰金,卻因為犯的是皇帝,就擅自加重刑罰,百姓將不再信服法律。」
第五段原文:
且方其時,上使立誅之則已。今既下廷尉,廷尉,天下之平也,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,民安所錯其手足?唯陛下察之。」良久,上曰:「廷尉當是也。」
第五段語譯:
再者,當時若您決定現場處置他,自可論處;但如今既然交給廷尉審理,廷尉就是天下司法的標準。若因陛下之怒而偏重處罰,將來法律將變得無所依循,百姓又該如何遵守?望陛下明察。文帝沉思良久後說:「廷尉說得對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