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連橫|朝代:清
第一段原文:
臺灣固無史也。荷人啟之,鄭氏作之,清代營之,開物成務,以立我丕基,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。而舊志誤謬,文采不彰,其所記載,僅隸有清一朝;荷人、鄭氏之事,闕而弗錄,竟以島夷海寇視之。烏乎!此非舊史氏之罪歟?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,臺、鳳、彰、淡諸志,雖有續修,侷促一隅,無關全局,而書又已舊。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,是猶以管窺天,以蠡測海,其被囿也亦巨矣。
第一段語譯:
臺灣原本沒有自己的歷史。最初是荷蘭人開發的,鄭氏政權在此建立政權,到了清朝才正式納入版圖,經過長期的開發與治理,才奠定了現在的基礎,至今已有三百多年。然而,過去的地方志書錯誤百出,內容貧乏,記錄的僅限於清朝統治時期,對於荷蘭人與鄭氏的事蹟卻完全缺漏,甚至將他們視為島上蠻夷或海盜。唉!這難道不是舊時史官的錯誤嗎?再者,雖然《府志》曾在乾隆二十九年重修,臺灣各地(如臺灣府、鳳山、彰化、淡水等)的地方志書也有續修,但範圍狹小,無法掌握臺灣的整體發展,且這些書籍至今已經陳舊。若僅依靠這些零散的舊書來了解臺灣的全局,就如同從管子中窺看天空、用瓢來測量大海,所受的侷限太大了。
第二段原文:
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!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,至於今是賴。顧自海通以來,西力東漸,運會之趨,莫可阻遏。於是而有英人之役,有美船之役,有法軍之役,外交兵禍,相逼而來,而舊志不及載也。草澤群雄,後先崛起,朱、林以下,輒啟兵戎,喋血山河,藉言恢復,而舊志亦不備載也。續以建省之議,開山撫番,析疆增吏,正經界,籌軍防,興土宜,勵教育,綱舉目張,百事俱作,而臺灣氣象一新矣。
第二段語譯:
臺灣原本只是海上的一座荒島,祖先們披荊斬棘,辛苦開拓,才有今日的成就。然而,隨著西方勢力東進,歷史潮流已無法阻擋。於是,臺灣發生了英國軍艦事件、美國船艦事件、法國軍隊攻擊等外交衝突,這些國際戰爭接連不斷,而舊志書竟然沒有記載!此外,民間的英雄人物相繼崛起,像朱一貴、林爽文等人舉兵反抗,戰爭遍及山河,甚至以「恢復明朝」為號召,但舊志書也沒有完整記載。接著,臺灣設立省級行政機構,進行了開山撫番、劃分行政區、增設官吏、測量土地、整頓軍防、發展農業、推廣教育等種種措施,臺灣的整體風貌煥然一新。
第三段原文:
夫史者,民族之精神,而人群之龜鑑也。代之興衰,俗之文野,政之得失,物之盈虛,均於是乎在。故凡文化之國,未有不重其史者也。古人有言:﹁國可滅而史不可滅。﹂是以郢書燕說,猶存其名;晉乘楚杌,語多可採;然則臺灣無史,豈非臺人之痛歟?
第三段語譯:
歷史,乃是民族的精神,亦是人類的借鑑。歷代的興衰、社會的文化、政治的得失、事物的盛衰興亡,皆記載其中。因此,凡是文化發達的國家,無不重視歷史。古人曾說:「國家可以滅亡,但歷史不能被抹滅。」即使郢書燕說(傳聞有誤)仍能流傳,晉乘楚杌(晉、楚的史書)也仍有許多可取之處。既然如此,臺灣竟然沒有完整的歷史記載,這難道不是我們臺灣人的悲哀嗎?
第四段原文:
顧修史固難,修臺之史更難,以今日修之尤難,何也?斷簡殘編,蒐羅匪易;郭公夏五,疑信相參;則徵文難。老成凋謝,莫可諮詢;巷議街譚,事多不實;則考獻難。重以改隸之際,兵馬倥傯,檔案俱失;私家收拾,半付祝融,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,以成風雨名山之業,而有所不可。然及今為之,尚非甚難,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,則真有難為者。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,將無以昭示後人,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?
第四段語譯:
然而,編修歷史本來就困難,編纂臺灣的歷史更是難上加難,尤其是當下要修史更是艱難。為何如此?
第一,文獻難以蒐集——殘存的史料零散不全,難以整理;古書記載有真有假,難以分辨真偽。
第二,史料難以考證——老一輩的學者已凋零,難以訪問;街頭巷尾流傳的軼事,多數未必屬實。
第三,戰亂導致史料遺失——臺灣改隸之際(指割讓給日本),軍隊頻繁調動,許多官方檔案已經丟失;私人收藏的史料,亦有一半毀於大火。因此,若想要像中國古代**金匱石室(存放史書的地方)**那樣擁有完整的史料來撰寫臺灣歷史,恐怕已經不可能了。
然而,若現在就開始編寫,還不算太困難;但若再拖延十年、二十年之後才來修史,那時候才是真正難以完成的時候。如果臺灣三百年來的歷史無法留存,將來無法昭示後人,這難道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罪過嗎?
第五段原文:
橫不敏,昭告神明,發誓述作,兢兢業業,莫敢自遑,遂以十稔之間,撰成臺灣通史。為紀四、志二十四、傳六十,凡八十有八篇,表圖附焉。起自隋代,終於割讓,縱橫上下,鉅細靡遺,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。
第五段語譯:
我才疏學淺,但心懷敬畏,向天地神明發誓,一定要竭盡全力撰寫此書。因此,花費了十年時間,終於完成了《臺灣通史》。全書共分為四紀、二十四志、六十傳,合計八十八篇,並附有表格與地圖。內容從隋朝開始,一直到臺灣被割讓給日本,上至政治發展,下至民生風俗,無所遺漏,因此臺灣的歷史文獻終於得以保存。
第六段原文:
洪惟我祖先,渡大海,入荒陬,以拓殖斯土,為子孫萬年之業者,其功偉矣!追懷先德,眷顧前途,若涉深淵,彌自儆惕。烏乎!念哉!凡我多士,及我友朋,惟仁惟孝,義勇奉公,以發揚種性;此則不佞之幟也。婆娑之洋,美麗之島,我先王先民之景命,實式憑之。
第六段語譯:
我們的祖先,曾經渡過茫茫大海,來到這片荒涼的土地,辛勤開墾,為子孫奠定了永遠的基業,這份功績是無比偉大的!追念先賢的德行,憂慮臺灣的未來,就像行走在深淵之上,更加謹慎自省。唉!應當深思啊!
願所有學者與朋友們,秉持仁愛孝道、忠義勇敢、奉公守法的精神,發揚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。這正是我撰寫此書的初衷。臺灣,這座美麗的島嶼,我們的先祖在此建立了輝煌的基業,未來也應該以此為依靠,繼續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