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通史序

作者:連橫|朝代:民國

第一段原文:

臺灣者,南北洋之要樞,東西洋之咽喉也。北距諸羅山千餘里,南接大琅𤩝,東臨大洋,西瀕瀾江,實五洲舟車之所會,萬國咽喉之所總也。

第一段語譯:

臺灣是南北海域的重要樞紐,也是東西洋交通的咽喉要地。它北距大陸的諸羅山(今中國福建)千餘里,南與大琅𤩝(今菲律賓群島)相接,東面臨著遼闊的大洋,西臨瀾江(即臺灣海峽)。這裡實際上是五大洲交通往來的匯聚點,也是世界各國交流的重要通道。

第二段原文:

嗚呼!天地之氣,聚而為風,陵而為山,散而為川原,沖融不息,而生生之機無窮焉。故地有高下,氣有盛衰,勢有雄雌,而才之所就,亦隨之而遷移焉。

第二段語譯:

唉!天地間的氣流聚集起來形成了風,凝聚起來成為山嶺,分散開來則成為河流與平原。這股氣息不斷地流動與變化,使得萬物生生不息。因此,地形有高低,氣勢有盛衰,局勢有強弱,而人才的興起與遷移也會隨著這些條件而變化。

第三段原文:

臺灣之設治,始於荷人,繼於鄭氏,終歸於中國。然自東寧之變,割據內訌,文獻墦涸,事蹟寂寥,雖間有載籍,亦不過記其巫覡靈怪、番俗土風而已。迄於國朝,開山撫番,經營漸廣,遂與中原無異,而臺灣之歷史乃始具焉。

第三段語譯:

臺灣的統治最早是由荷蘭人建立的,之後由鄭成功收復,最後歸屬於中國。然而,自從東寧政權變故以來,臺灣長期處於內亂與割據之中,歷史文獻稀少,事蹟也鮮少記載。即使有零星的記載,也大多僅限於民間巫術、原住民風俗等內容。一直到清朝,政府開始開墾山區、安撫原住民,經營的範圍逐漸擴大,使得臺灣與中原地區無異,這時臺灣的歷史才逐漸成形。

第四段原文:

余自幼喜讀書,尤好史。及長,窮經數十年,讀書至萬餘卷,而臺灣之史終無所見。迨光緒壬寅,始游臺灣,繼而家焉,爰取殘篇斷簡,博訪耆舊,證之金石,校之載籍,日夜思索,繼以寒暑,得二十年,而後成是書。

第四段語譯:

我自幼喜愛讀書,特別熱愛歷史。長大後,鑽研經典數十年,閱讀過萬餘卷書籍,卻從未見過完整的臺灣歷史記載。直到光緒壬寅年(1902年),我第一次來到臺灣,後來定居於此。我開始蒐集零散的歷史記載,向老一輩的人請教,參考金石碑刻,再與歷史典籍互相比對,日夜思索,寒暑不輟,經過二十年,終於完成了這部書。

第五段原文:

書既成,竊自念曰:蓋史者,國之樞機,而成敗之跡,興亡之由,皆可以鏡矣。故凡志士愛國之念,開通風氣之端,無不待史以傳。嗚呼!興哉!昔賈生作《過秦論》,而知亡秦之速。班固作《漢書》,而知西京之盛衰。彼臺灣之沿革,固亦有關於世運者也,余於是書,豈徒為區區之記哉!

第五段語譯:

書寫完成後,我心中思考著:歷史是國家的重要支柱,從中可以看到國家的成敗與興衰,作為後人的借鏡。因此,所有懷抱愛國精神的志士,以及希望推動社會進步的人,都必須依靠歷史來傳承精神。啊,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啊!過去賈誼寫《過秦論》,讓人明白秦朝滅亡的速度;班固撰寫《漢書》,讓人了解西漢的興衰。同樣地,臺灣的歷史變遷也與世界局勢息息相關,我撰寫這本書,怎會只是單純地記錄臺灣的歷史呢?它承載的意義遠不止於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