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十五篇——大同與小康

古文十五篇——大同與小康

作者:禮記

第一段原文:

昔者,仲尼與於蜡賓,事畢,出遊於觀之上,喟然而歎。仲尼之歎,蓋歎魯也。言偃在側,曰:「君子何歎?」

第一段語譯:

從前,仲尼參加魯國歲末大祭,擔任助祭者,典禮完畢,他走出會場登上宮門兩側的樓臺,不禁長聲嘆息。孔子的嘆息,大概是感歎魯國的祭禮不完備、徒具形式。弟子言偃隨侍在旁,就問:「先生您為什麼嘆息呢?」

第二段原文:

孔子曰:「大道之行也,與三代之英,丘未之逮也,而有志焉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。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,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;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矜、寡、孤、獨、廢、疾者皆有所養。男有分,女有歸。貨惡其棄於地也,不必藏於己;力惡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為己。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『大同』。

第二段語譯:

孔子說:「大道實行的五帝時期,和三代英明的統治者在位的時期,我雖然未能趕上此等盛世,但從古書的記載中尚可得知。在大道施行的時代,天下是全民所共有的,選拔賢才,推舉有才能的人,講求信用,人與人和睦相處。所以人們不只親愛自己的長輩,不只慈愛自己的子女,還使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,壯年人都有機會貢獻能力,年幼的人都能得到教養,鰥夫、寡婦、孤兒、老而無子者、殘廢、久病不癒的人都能得到照料,男子都有職業,女子都有歸宿。厭惡財貨資源被棄置不用,應開發使用,與人共享,不必私藏於己;厭惡人有能力卻不肯盡力,應為眾人貢獻心力,不必只考慮個人利益。如此一來奸謀止息而不會發生,小偷賊寇也不再胡作非為,那麼大門也不用緊閉。這叫做『大同』。」

第三段原文:

今大道既隱,天下為家,各親其親,各子其子。貨力為己,大人世及以為禮。城郭溝池以為固,禮義以為紀。以正君臣,以篤父子,以睦兄弟,以和夫婦,以設制度,以立田里,以賢勇知,以功為己。故謀用是作,而兵由此起。禹、湯、文、武、成王、周公,由此其選也。此六君子者,未有不謹於禮者也。以著其義,以考其信,著有過,刑仁講讓,示民有常。如有不由此者,在埶者去,眾以為殃,是謂『小康』。」

第三段語譯:

如今大道已經隱沒,天下變成了自家的私產,每個人只敬愛自己的父母,只慈愛自己的子女,開發物資,勞心勞力,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。在位者以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作為繼位的制度,用城牆和護城河作為防禦外侮的屏障,來鞏固政權,用禮義作為維護社會的綱紀。用禮義端正君臣關係,敦厚父子關係,使兄弟關係和睦,使夫婦關係和諧,建立開墾田地、建築房屋的制度,尊崇有勇力與智謀的人,來為自己建立事功。所以陰謀詭計因此產生,戰爭也因此發生了。禹、湯、文王、武王、成王、周公,都是用禮義來推行教化的優秀人物。這六位執政者,沒有不謹守禮制的。他們用禮來明示人民應做的事,來考驗人民是否誠信,來明示人民的過錯,使知警惕,以仁德為典型,並講求禮讓,昭示人民應遵守的常法。如有不依禮行事的人,在位的人會被罷黜,民眾也會把他視為禍害。這就叫做『小康』。」

蘇先生說:「您也知道江水流逝和月兒盈虧的道理嗎?江水雖不斷流去,可是本體卻不曾變動;月兒雖有圓缺,可是本體卻始終不曾增減。如果我們從變動的角度來看,那麼天地萬物竟然沒有一刻不變化;從不變的角度來看,那麼萬物和我都是無窮盡的,還有什麼可羨慕的呢?再說天地之間,萬物各有它的主人。如果不屬於我的,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占為己有;只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,耳朵聽了就是賞心的音樂,眼睛看了就是悅目的景致。擷取它既無人干涉,享用它也不虞匱乏。這是自然界的無盡寶藏,正是我和您所共享的啊!」

解答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