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十五篇——師說

2024-07-18


高中
古文


高中閱讀學習


一般公告

古文十五篇——師說

作者:韓愈

第一段原文:

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無惑?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終不解矣!

第一段語譯:

古代求學的人,一定會有老師指導。老師,是用來傳授道理,講授學業,解答困惑的人。人並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道理的,誰能沒有困惑呢?有了困惑卻不去請教老師,那麼他的困惑就永遠不能解決了。

第二段原文:

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,固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;生乎吾後,其聞道也,亦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吾師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?是故無貴、無賤、無長、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。

第二段語譯:

出生在我之前(年紀比我大)的人,他領會道理,本來就比我早,我跟從他,向他學習;出生在我之後(年紀比我小)的人,他領會道理,也比我早的話,我也跟從他,向他學習。我所要學習的是「道理」啊,哪裡需要知道對方是生在我之前或生在我之後呢?所以,不管對方地位是顯貴還是低下,無論對方年齡較長或較少,只要是「道」所在的地方,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。

第三段原文:

嗟乎,師道之不存也久矣,欲人之無惑也難矣。古之聖人,其出人也遠矣,猶且從師而問焉。今之眾人,其下聖人也亦遠矣,而恥學於師。是故聖益聖,愚益愚。聖人之所以為聖,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於此乎?

第三段語譯:

唉!從師問道的風氣不流傳已經很久了啊!想要人沒有困惑很困難啊!古代的聖人,他們超越一般人很多,還是會跟從老師請益求教;現在大多數的人,他們遠遠比不上聖人,卻認為向老師學習是可恥的,因此聖人變得更加聖明,而愚人變得更加愚笨。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,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,大概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吧?

第四段原文:

愛其子,擇師而教之,於其身則恥師焉,惑矣!彼童子之師,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,非吾所謂傳其道、解其惑者也。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,小學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。

第四段語譯:

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,就會選聘好的老師來教他們;但是他們自己本身,卻恥於向老師學習,真是令人困惑啊。那些孩子們的老師,只是敎他們誦讀書籍,學習熟悉其中的句逗的人,並不是我說的傳授道理、解決疑難問題的老師啊!(當人們)文章的句讀不清楚的時候,會去請教老師;可是有困惑不能解決的時候,卻不會去請教老師。最後只學習到小的句讀之學,卻遺漏掉重要的傳道、受業和解惑,我真的看不出他的聰明在那裡啊!

第五段原文:

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,不恥相師。士大夫之族,曰師曰弟子云者,則群聚而笑之。問之,則曰:「彼與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」位卑則足羞,官盛則近諛。嗚乎!師道之不復可知矣。巫、醫、樂師百工之人,君子不齒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歟!

第五段語譯:

巫醫、樂師及各種工匠,不以互相學習爲羞恥。可是,如今的士大夫們,只要一提到老師、學生這樣的稱呼,大家就會群聚在一塊兒去嘲笑他。問說為什麼要嘲笑呢?嘲笑的人就會說:「他們之間年紀相差不多,領會的道理也應該差不多吧!」(於是)向地位低的人學習,就會覺得十分可恥,向地位高的人學習,又會覺得好像在諂媚。唉!從師問道的風氣無法恢復,由此可知。巫醫、樂師以及各種工匠,士大夫原本不屑與他們並列,如今士大夫們的智慧卻反而比不上他們,這真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啊!

第六段原文:

聖人無常師。孔子師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賢不如孔子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,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,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如是而已。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藝、經傳,皆通習之。不拘於時,請學於余,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師說以貽之。

第六段語譯:

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,孔子曾經向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等人請教學習。郯子這些人,他們的聰明才智當然比不上孔子。但孔子說:「多人同行,其中一定有可以讓我學習的對象。」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,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高明,只是領會道理的時間有先有後,學術技藝的研究各有專長,如此罷了。理家之子李蟠,年紀十七,喜歡古文,六經的經文以及傳注(儒家的經典),他都能夠通曉熟習。又不被恥學於師的習俗所約束,來向我學習,我讚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,所以寫了這篇<師說>來贈送給他。


下列關於〈師說〉章法與內容的說明,敘述最適當的是:

(A)全文以「學」字貫串,闡明「學必有師」之道理

(B)文章以開門見山法破題,說明本文撰寫動機

(C)文中舉孔子學無常師為例,呼應前文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」的擇師標準

(D)對比行文,如以「古之聖人」對比「今之眾人」、「韓愈從師」對比「時人不從師」、「士大夫」對比「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」。

解答:C




回到列表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