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顧炎武|朝代:明
第一段原文:
《五代史‧馮道傳》論曰︰「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;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善乎管生之能言也。禮義,治人之大法,廉恥,立人之大節。蓋不廉則無所不取,不恥則無所不為,人而如此,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。況為大臣,而無所不取,無所不為,則天下其有不亂,國家其有不亡者乎!」
第一段語譯:
歐陽脩在《新五代史.馮道傳》裡評論說:「禮、義、廉、恥」是國家的四大根本支柱;如果這四個支柱不穩固,國家就會走向滅亡。管仲的這番話,真是說得太好了!
「禮」與「義」是治理人民的根本大法,而「廉」與「恥」則是立身處世的重要節操。如果一個人不廉潔,那麼他就會無所不取;如果一個人不知恥,那麼他就會無所不為。當人到了這種地步,災禍、敗亡、混亂、滅絕都將接踵而至。
更何況身為國家大臣,假如他貪婪無度、無所不為,天下又怎麼可能不動盪混亂?國家又怎麼可能不走向滅亡呢?
第二段原文:
然而四者之中,恥尤為要。故夫子之論士曰︰「行己有恥。」孟子曰︰「人不可以無恥,無恥之恥,無恥矣!」又曰︰「恥之於人大矣!為機變之巧者,無所用恥焉!」所以然者,人之不廉,而至於悖禮犯義,其原皆生於無恥也。故士大夫之無恥,是謂國恥。
第二段語譯:
然而,在這四者(禮、義、廉、恥)之中,「恥」尤為關鍵。因此,孔子在評論士人的時候說:「做人要有羞恥之心。」孟子也說:「人不能沒有羞恥心,對於無恥的事情不感到羞恥,那就是真正的無恥了!」他還說:「羞恥對於人來說至關重要!那些擅長機巧權變之術的人,根本不會在意羞恥這回事。」
這是因為,一個人之所以變得不廉潔,進而違背禮法、踐踏道義,根本原因都源自於「無恥」。所以,如果士大夫(官員和知識分子)不知羞恥,那麼這種恥辱就不只是個人的恥辱,而是整個國家的恥辱!
第三段原文:
吾觀三代以下,世衰道微,棄禮義,捐廉恥,非一朝一夕之故。然而松柏後彫於歲寒,雞鳴不已於風雨,彼昏之日,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。頃讀《顏氏家訓》,有云︰「齊朝一士夫,嘗謂吾曰︰『我有一兒,年已十七,頗曉書疏,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,稍欲通解,以此伏事公卿,無不寵愛。』吾時俯而不答。異哉此人之教子也!若由此業自致卿相,亦不願汝曹為之!」嗟乎!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,猶為此言,尚有《小宛》詩人之意,彼閹然媚於世者,能無媿哉!
第三段語譯:
我觀察三代(夏、商、周)以後,世風日下,道德衰微,人們拋棄了「禮」與「義」,捨棄了「廉」與「恥」,這並不是一朝一夕之間發生的。然而,正如松柏到了寒冬仍然不會凋零,公雞在風雨中仍然不停啼叫,在這昏暗的時代,仍然未嘗沒有清醒而堅持正道的人。
最近讀《顏氏家訓》,其中記載:「齊朝有一位士大夫曾對我說:『我有一個兒子,已經十七歲,略懂書信寫作,我正在教他學習鮮卑語和彈琵琶,希望他能通曉這些,以此來侍奉公卿,必定會受到寵愛。』」當時我只是低頭不語,沒有回答。這樣的教育方式,實在令人驚異!如果一個人靠這樣的方式來做官、爬上高位,我也不希望你們去做這種事!」
唉!顏之推(《顏氏家訓》的作者)在亂世之中不得不出仕,仍然能夠發出這樣的感慨,這正是《詩經·小宛》詩人的遺風。那些媚俗逢迎、曲意奉承世俗權勢的人,難道不會感到羞愧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