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說新語選(一)詠絮之才(二)雪夜訪戴(三)絕妙好辭

作者: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編寫

〈詠絮之才〉原文:

謝太傅寒雪日,內集,與兒女講論文義。俄而雪驟,公欣然曰:「白雪紛紛何所似?」兄子胡兒曰:「撒鹽空中差可擬。」兄女曰:「未若柳絮因風起。」公大笑樂。

語譯:

東晉時期,謝太傅(謝安)在一個寒冷的雪天召集家族成員聚會,與子侄們討論文章的意義。

忽然間,大雪紛飛,謝安高興地問:「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麼呢?」

他的侄子謝朗(小名胡兒)回答說:「這場雪像是在空中撒鹽,應該比較接近。」

他的侄女(一般認為是謝道韞)則說:「不如說它像柳絮隨風飄揚。」

謝安聽後開懷大笑,非常欣賞這個比喻。

〈雪夜訪戴〉原文:

王子猶居山陰,夜大雪,眠覺,開室,命酌酒。四望皎然,因起傍偟,詠左思〈招隱詩〉。忽憶戴安道,時載在剡,即便夜乘小船就之。經宿方至,造門不前而返。人問其故,王曰:「吾本乘興而行,盡興而返,何必見戴?」

語譯:

王子猷當時住在山陰(今浙江紹興)。一天晚上,大雪紛飛,他從睡夢中醒來,打開門,命人斟酒。四周銀白一片,景色皎潔迷人,他於是起身,在雪中徘徊,並吟誦左思的《招隱詩》。

忽然,他想起了老友戴安道(戴逵),而戴安道當時住在剡縣(今浙江嵊州)。王子猷當即決定連夜乘著小船前去拜訪。經過一整夜的航行,終於到達戴安道的家門口,卻沒有進門,而是轉身回去了。

別人問他為什麼不進去見戴安道,他回答:「我本來就是乘著興致而來,如今興致已盡,所以就回去了,為什麼一定要見到他呢?」

〈絕妙好辭〉原文:

魏武嘗過曹娥碑下,楊脩從,碑背上見題作「黃絹幼婦,外孫齏臼」八字,魏武謂修曰:「卿解不?」答曰:「解。」魏武曰:「卿未可言,待我思之。」行三十里,魏武乃曰:「吾已得。」令脩別記所知。脩曰:「黃絹,色絲也,於字為絻。幼婦,少女也,於字為妙。外孫,女子也,於字為好。臼,受辛木,於字為辭。所謂『絕妙好辭』也。」魏武亦記之,與脩同,乃歎曰:「我才不及卿,乃覺三十里。」

語譯:

有一次,曹操經過曹娥碑下,楊修隨行。碑的背面刻著八個字:「黃絹幼婦,外孫齏臼」。曹操便問楊修:「你能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嗎?」

楊修回答:「我能解釋。」

曹操說:「你先別說,讓我自己思考一下。」

他們繼續前行了三十里後,曹操說:「我已經想出來了。」然後讓楊修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來,以對答案。

楊修解釋道:「『黃絹』就是有顏色的絲,對應的字是『絻』;『幼婦』指年輕的女子,對應的字是『妙』;『外孫』指女子,對應的字是『好』;『齏臼』指磨碎辛辣之物的工具,『臼』能容納『辛』和『木』,對應的字是『辭』。合起來就是『絕妙好辭』,意思是極為精妙的詞句。」

曹操也把自己想到的寫下來,發現與楊修的答案完全相同,不禁感嘆道:「我的才思不如你,竟然比你多花了三十里的時間才想出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