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郁永河|朝代:清
第一段原文:
余問番人硫土所產,指茅盧後山麓間。明日,拉顧君偕往,坐莽葛中,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,溪盡為內北社。呼社人為導。
第一段語譯:
我向當地的番人詢問硫磺的產地,他們指向茅屋後的山麓。第二天,我邀請顧君同行,坐在茂密的葛藤中,讓兩名番人划著小船沿著溪水前進。溪流的盡頭便是內北社,我們在那裡呼喚社中的人來帶路。
第二段原文:
轉東行半里,入茆棘中。勁茆高丈餘,兩手排之,側體而入。炎日薄茆上,暑氣蒸鬱,覺悶甚。草下一逕,逶沲僅容蛇伏。顧君濟勝有具,與導人行輒前,余與從者後,五步之內,已各不相見,慮或相失,各聽呼應聲為近遠。
第二段語譯:
接著向東行走半里,進入茂密的荊棘叢。叢中的茅草堅韌,長達一丈多高,我們必須用雙手撥開草叢,側著身子才能前進。炎熱的太陽直曬在茅草上,熱氣蒸騰,感覺異常悶熱。草叢下有一條蜿蜒的小徑,只夠蛇匍匐而行。顧君興致極高,與嚮導走在前頭,而我與隨行人員落在後面,五步之內便看不見彼此,只能靠聲音來判斷距離,擔心走散。
第三段原文:
約行二三里,渡雨小溪,皆履而涉。復入深林中,林木蓊翳,大小不可辨名,老藤纏結其上,若虯龍環繞。風過葉落,有大如掌者。又有巨木裂土而出,兩葉如孽,已大十圍,導人謂栴也。栴之始生,己具全體,歲久則堅,終不加大,蓋與竹笋同理,樹上禽聲萬態,耳所創聞,目不得睹其狀,涼風襲肌,幾忘炎暑。
第三段語譯:
大約走了兩三里後,經過了一條小溪,我們涉水而過。又進入一片幽深的森林,樹木枝葉茂密,種類繁多,大小難以辨認,粗壯的老藤盤結在樹上,彷彿虯龍環繞。風吹過時,樹葉紛紛落下,有的竟然大如手掌。還有巨大的樹木從土中裂出,葉片成對如孽芽,已經長成十圍粗,嚮導告訴我們這是栴木(檀木)。栴木剛生長時便已具備完整形態,經年累月依舊堅硬,不再長大,與竹筍的生長方式相似。樹上鳥鳴千變萬化,耳中聽到的都是從未聽過的聲音,但卻無法看清鳥兒的模樣。陣陣涼風吹來,身上的暑意幾乎被驅散。
第四段原文:
復越峻坂五六,值大溪,溪廣四五丈,水潺潺巉石間,與石皆作藍靛色。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,下是沸泉也。余以一指試之,猶熱甚,扶杖躡巉石渡,更進二三里,林木忽斷,始見前山。又陟一小山顛,覺履底漸熱,視草色萎黃無生意,望前山半麓,白氣縷縷,如山雲乍吐,搖曳青嶂間。導人指曰:「是硫穴也。」風至,硫氣甚惡。
第四段語譯:
再翻越五六座陡峭的山坡,來到一條大溪流。溪流寬約四五丈,溪水從嶙峋怪石間潺潺流過,水與石頭竟然都是藍靛色的。嚮導告訴我們,這條溪的水源來自硫穴,流到下游便成了滾燙的溫泉。我用手指試探溪水,水溫極高。我扶著手杖踩著石頭過溪,再向前行兩三里,森林突然消失,前方終於露出一座山。我們又爬上一座小山頂,腳底開始感覺發熱,地上的草木枯黃凋零,毫無生氣。遠望前方山腰間,白色的熱氣縷縷升騰,像雲霧飄散,隨著微風輕輕搖曳在青翠的山巒間。嚮導指著那裡說:「那就是硫穴!」風吹過來,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硫磺氣味,令人作嘔。
第五段原文:
更進半里,草木不生,地熱如炙。左右兩山多巨石,為磺氣所觸,剝蝕如粉。白氣五十餘道,皆從地底騰激而出,沸珠噴濺,出地尺許。余攬衣即穴旁視之,聞怒雷震蕩地底,而驚濤
第五段語譯:
我們繼續前行半里,發現周圍已經寸草不生,地面炙熱得像火烤一般。左右兩側的山巒布滿巨石,但這些岩石長年受到硫磺氣體侵蝕,表面剝落得像粉末一般。眼前有五十多道白氣柱,從地底猛烈噴出,沸騰的水珠四處飛濺,高達一尺。我拉起衣袖,湊近硫穴仔細觀察,耳邊傳來震耳欲聾的聲音,彷彿是地底的怒雷震盪,夾雜著洶湧波濤的聲響,還有滾水沸騰的聲音,腳下的大地似乎在顫動,讓人不禁心生恐懼。
第六段原文:
與沸鼎聲間之,地復岌岌欲動,令人心悸。蓋周廣百畝間,實一大沸鑊,余身乃行鑊蓋上,所賴以不陷者,熱氣鼓之耳。右旁巨石間,一穴獨大,思巨石無陷理,乃即石上俯瞰之。穴中毒焰撲人,目不能視,觸腦欲裂,急退百步乃止。左旁一溪,聲如倒峽,即沸泉所出源也。
第六段語譯:
整個硫穴大約有百畝之廣,實際上是一口巨大的「沸鑊」,而我們正行走在這口巨鍋的表面,只是仰賴熱氣的支撐,才沒有陷落其中。右側的巨石間,有一個特別巨大的洞穴,我想著巨石應該不會塌陷,於是站在石頭上俯視洞內,沒想到穴中噴出的有毒熱焰迎面撲來,雙眼刺痛得睜不開,頭腦彷彿要裂開般劇痛,我連忙後退百步才稍微緩解。左側有一條溪水,聲勢如洪流傾瀉而下,那便是沸泉的源頭。
第七段原文:
還就深林小憩,循舊路返,衣染硫氣,累日不散,始悟向之倒峽崩崖,轟耳不輟者,是硫穴中沸聲也。
第七段語譯:
之後,我們回到森林中稍作休息,沿著原路返回。回家後,發現衣服沾染了濃重的硫磺氣味,數日都無法散去。這時我才恍然大悟,原來剛才聽到的轟隆巨響、如瀑布奔流的聲音,正是硫穴沸騰的聲音啊!